有一个小女孩,家里非常贫穷,三餐难以为继。有一天,她经过一间寺院,看到寺院里有很多人在拜佛、供斋、点灯,心里就想:唉!真惭愧,自己实在没有力量,要是有钱的话,就能在佛前点上一盏灯了。带着这样的渴望,贫女失落地回家去了。...
当我们能够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后,不能够得少为足,要继续地往前走,就应该要修“精进”。“精进”能够破除我们的“懈怠”,“懈怠”就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对所有的“恶法”也不想断除、对所有的功德也不想追求,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
这四句偈出自《四十二章经》,主要是劝勉学道者修行及用心之道。一个有志之士,应如何完成自己,如何获得心灵的自在?「净心守志」,所谓净心者,等于衣服髒了要清洗,身体髒了要沐浴,用水洗涤了才会恢复清净。当我们的心被烦恼无明染污了,要怎麽净......
人吃五谷杂粮维生,色身难免会生病,毕竟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五蕴假合而成,所以疾病在所难免。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无人能免。因此关于如何治疗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疾病拉开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
首先,你要产生信心,跟你持戒有关系。《无量寿经》说,是你往昔曾经有过持戒、供佛的善根,你今生才能得人身,才能遇到净土法门产生信心。这是第一,你产生信心需要持戒。 第二,在今生,你念佛要得到相应、感应,你得持戒。...
这在释迦牟尼佛的戒律里面有讨论,对于我们来说很难不犯戒,它是以我们的感受做标准。只要我们有乐受,这个就是犯戒,只要我们有痛苦,在痛苦中的话就不犯。我们受了戒以后一定要发展一种正念的智慧,所有这些戒是我们的老师,它不断地提醒我们。...
佛家素有“十二因缘”的说法,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十二因缘讲的是人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的“三世轮回”。这些因缘构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各个阶段,是每个人必经的生命体验。佛家有所谓“六道轮回”的说法。...
一门深入,就是你选择净土法门,就一意专修,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今天修禅宗,明天修密宗,后天修内观禅,再看到什么其他的法门都很好,你就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头头不清,账账不了,这山望到那山高,那就可能会耽误自己。...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
你是一只蚂蚁,你就把眼前的饼干看得很重要。你跟蚂蚁说:哎呀,这个饼干不要吃,你会得到更好的珍宝。这只蚂蚁听不进去的。就跟我们一样“随所生”,我们随着今生的生命,心就住在今生的生命,就被眼前的妄想误导,这样子使令我们生生世世在三界里面......
香严禅师击竹悟道,就是他整理菜园子,捡起一块石头往外一扔,打到了一棵竹子上,“啪”的一声,他当下就开悟了。沩山说:“香严已经过来了!”仰山是沩山的弟子,仰山说:“他很聪明啊,怕是有点靠不住。”那古代出一个人,可不是小事,是个大事!...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自己很穷,怎么去接济他人做功德?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古人常讲: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甚速。贫穷不会限制你的思想,虽然你不能用物质帮助他人,遇到有人对某......
浴佛节这一天,信徒从四面八方涌进寺院,先进行诵经法会,然后鱼贯来到太子佛前浴佛。所谓太子佛,是佛陀初生时的形象,为童子,站立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有的太子佛像全身赤裸,有的则以小布围腹。浴佛后,常有放生仪式,放生物多为鸟、鱼,还有......
在我们中国,《往生咒》是由龙树菩萨传过来的。这个咒并没有一个可供翻译的梵本,而是龙树菩萨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之后,在梦中所感得的。梦中感得的这个咒就口口相传,最后传到了中国。按《往生咒》的功德来看,念满十万遍后,菩提......
我们能听到得生到净土的咒也是不容易的,这个咒大家都叫“往生咒”,全名叫“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这个咒能够拔除一切业障的根本。现在我们世界上人愚昧不好教。我有一个宁波的弟子,她在大佛寺拜过师父以后,在我那个老方丈殿住着。...
咒是四种陀罗尼之一。陀罗尼翻译为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念《往生咒》能助你迅速往生西方,经说:「能诵此咒,佛住其顶,日夜拥护,怨家不得其便,临终往生极乐。」...
问:一天梦里梦见一个得肺癌晚期的亲戚家里来了很多人,感觉有些像过世之人。于是我与他们念往生咒,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很是欢喜,一会就不见了。答:很好,往生咒中第一句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梵音,直接念南无阿弥陀佛更好,南无阿弥陀佛。...
有一段时间由于工作相对比较清闲,我日日念佛,念经,那一段时间也比较精进,早上起来找没人的地方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办业务的时候走的路上念佛号、往生咒、准提咒等。一日晚上睡到凌晨3点左右,梦见我走到一池塘边上和众人说话,池塘不大,约有3......
问:师父最新开示,例假期间可多念往生咒,请问,每天功课已经是49遍往生咒,还需要再加念49遍往生咒吗?答:应该加念。问:念之前怎么跟菩萨说呢?或者怎么祈求?答:用不着跟菩萨讲,意念中记住就可以了。妇科的例假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小生物在里面,......
善士问:南无阿弥陀佛!我以前只念往生咒,但有师父让我念佛号,有点纠结怎么办?觉通法师答:阿弥陀佛,你不应该光念往生咒,念佛,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都可以,不应该纠结。...
一步一步的环节都是向这方面来努力,向这方面付出,向这方面奋斗,向成佛之路靠近。我们在这个娑婆的海洋里,五浊恶世的这个大海里要接受住考验。所以这个佛号每天要求多少,念佛念经多少啊等等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且都是为下一步做准备。...
问:有位同修现在吃全素一年多,念往生咒有半年多了,她这种情况下往生咒还要继续念吗?答:往生咒叫她再坚持,因为不是你不吃了,过去吃的就没有罪。如果她现在40岁的,那至少吃了39年荤,你想想看一年能念掉她过去所有的吗?...
问:吃肉的时候,心里默念“三皈依”、“往生净食咒”,这样对动物有超度的作用吗?答:你修行真有功夫,行,有超度作用。如果自己都超度不了自己,你怎么能超度别人?这个道理要懂。所以古时候,超度在佛门里面兴起很晚,佛教传到中国来是教育,寺院......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
所谓「治国容易,治家难;治家容易,治人难;治人容易,治心难」,如何才能让它安定下来?《佛遗教经》告诉我们,「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教导我们要制心于一处。我们的心往往容易被五欲六尘左右,被外境的色、声、香、味、触、......
《大涅槃经》也叫《大本涅粲经》或《大般涅粲经》,简称《涅粲经》。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该经主要内容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狮子吼菩萨、迦叶菩萨、桥陈如等十三品。......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
《涅槃经》的种类比较多,有《大般涅槃经》、《方等涅槃经》、《佛般涅槃经》等,现在流通的以《大般涅槃经》为主。《大般涅槃经》的全经主要是叙述世尊入灭前后的种种事迹,全经共有四十卷,分十三品。本经中所涵摄的义理丰富,其内容主要是在阐述佛......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这部经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给比丘们讲了这么一件事。说是在西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另有一个世界,名字叫“极乐”。那个世界中有一个佛,也正在说法。这个佛的名字叫“阿弥陀”。释迦牟尼解释说,为什么那个世界名叫“极乐”呢?那是因......
古往今来多少出家的人,他们对父母的那种孝,那是刻骨铭心哪。唐代有一个子邻法师,由于他出家三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回到家之后,就在自己的母亲的坟墓上痛哭啊,都出血呀。就到那个五岳庙,在那里诵经,一定要知道他母亲生到哪个地方。...
游戏杀人不算犯杀生戒,但是如果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他有意念的话,这个很不好。你是学法律的,你未来可以研究一下佛教的戒律,它非常奇妙、非常严谨,比如构成根本犯杀生戒要有五个条件:第一所对的是人,这是最根本的;第二知道是人;第三有杀心......
人生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呢?人生最大的难题就是认识自己,转迷为悟。明知该放下,但是总放不下应该怎么办?因为你的心还不听话。一方面需要通过闻思真正改变观念,真正看破,一方面需要通过禅修来训练你的心。...
意有业,但构不成犯罪。在十不善业里面有贪嗔痴三毒,是意的三个不善,意的不善是什么呢?比如我见到一个人,瞥而一见:讨厌他。这不算嗔,嗔的业是指什么呢?心里想:等着吧,怎么样怎么样。贪也一样,比如我们到商场,看到一个很好看的衣服,但是没......
善士问:怎样培养无量的心胸?济群法师答:不断弱化我执,可以打开心胸。此外,可以学习普贤菩萨的大愿,他的每个愿在空间上是尽虚空,遍法界,在时间上是尽未来际。...
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有些人认为自己现在每天睡大觉,好吃好喝,日子过得很快活。...
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的心口要相应,它是我们心性、念佛一段时间才能够产生效果的。如果现在,当我们念佛的时候,记数就听不清,听清楚就记不得数,这是由于我们心散乱所致。慢慢训练,一定要做到三清:念清楚,听清楚,记数清楚。...
六度的前面三度:布施,持戒,忍辱,是让我们得到清净无染的福报,你照着这个方法去做,你就获得世间的成功。一个人愿意付出,又愿意持戒,有好的品德,心量又大,能够包容,面对种种的境界不起嗔恨,不起傲慢心,那这个人,绝对是一个有福之人。...
睡觉可以系念佛号、默念佛号,不要出声,随着呼吸来系念,这是可以的,慢慢系念。大家可能有个体会,我本人也有这个体会:睡觉之前系念佛号睡觉,很快就能睡着,提高睡眠质量。如果睡觉之前你还想很多很多事情,说不准就睡不着了。...
唐朝阿弥陀佛的化身善导大师说过:“凡人临终,须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若得舍此幻身,超生善道,乃是称意之事。”首先善导大师告诉我们,“须不得怕死”。就像前面优昙和尚提到的,要振作起来,坦荡身心,而不应该恐怖,不要怕死。...
善信:阿弥陀佛!顶礼师父!看见好多出家师父都会书法绘画,还有茶艺,真的好生羡慕。觉火法师:无论在家出家,既然学佛,当以了脱生死为人生大事,世俗的工巧技艺即便练就得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仍处在生死中也是徒然。世俗人喜欢可以成就一番学问。...
舍利弗尊者是佛陀常随十大弟子之一,又称舍利子,即鹙子的意思。他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学者。他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精通婆罗门教法。一次,他和邻村的目犍连出去游玩,见到群众正在举行大祭,二人在杂乱的人群中,......
目键连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称大目键连,意译是大赞诵的意思。他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聪明过人,自幼即与舍利弗是莫逆之交。同为删阇耶外道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后来一起皈依佛门,只经一月,就......
居士问:阿弥陀佛,师父吉祥,受五戒对我们念佛人有多大利益,如果修行人自己不受五戒,对同修说:做不好,不要去受五戒。如果你做到了,也可以不用受五戒,使同修都不敢受五戒,同修说的对吗?他说的会造成负面影响吗?敬请师父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每每做事时思维如来法,入如来慧。这样对吗?觉火法师开示:阿弥陀佛!是的。佛陀所说的一切法,告诉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产生闻慧。如理思维,即思慧。法随法行,即修慧。闻思修入三摩地(绝对不是按照自己的想......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师父,可是我执很难破,怎么办?觉火法师开示:阿弥陀佛!没有按照佛陀要求的做,放任自己的习气,坚固我执,如何能够破得了?...
阿罗汉断了生死,断了见思二惑,所以他的身体得到了旷劫的寿命。他没有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什么叫“分段生死”呢?没有跳出生死轮回的人,他的生死是一段一段的。比如现在做人,下一辈子就可能做一只狗,再下一辈子可能做天人……...
善信问:顶礼法师!阿弥陀佛!师父吉祥!供天时如何拜?觉火法师开示:在仪轨中,有要求。如迎请时,菩萨戒弟子可以问讯或者跪拜,但不作皈依想,一般信徒虔诚跪拜即可。阿弥陀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感到原谅别人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在高僧大德那里,原谅别人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了,我先和你分享一个禅宗的故事。在《六祖坛经》中记载着六祖慧能大师遇刺的经过。当年慧能大师与神秀大师分别在南北二地弘扬佛法,神秀门下的......
『四真道行』,即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为苦圣谛;二为集圣谛;三为灭圣谛;四为道圣谛。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
从前,长者的儿子刚结婚不久。这天丈夫对妻子说:“你去厨房取一些酒来,你我共饮。”妻子打开酒瓮,看见自己的倒影显现在酒瓮中,以为有个女人藏在这里,非常生气,回去对丈夫说:“你有女人藏在酒瓮中,还娶我做什么!”丈夫听了感到奇怪,就去厨房......
梁武帝(464~549),南北朝时南梁的皇帝,姓萧,名衍。武帝最初研究儒学,后来信奉道教,502年即皇帝位,称帝不久,就宣布舍道归佛。在位期间,对佛教非常重视,国家因而特别兴盛。因为武帝笃信佛教,所以历史上有“皇帝菩萨”的说法。...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有一世,他是叶波国涩波王的太子,名叫须达拏。叶波国非常富强。须达拏太子性情仁慈善良,广修布施。有一次,他请求父王,把国库里的一部分金银,拿出来让他布施给全国的苦人。国王只有这一个太子,答应了他的请求。太子一......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年轻貌美,但性情淫荡,不肯安分守己。婆罗门外出谋生时,这个妇人经常与人私通。可是,这个妇人家里有一个恪守妇道的婆婆,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这个妇人就成天琢磨怎样才能除掉......
传说,在兴建寺庙期间,有一次道信路过山门口的洗手池,忽然看见水池中冒出两根一样长、一样粗的无皮无叶的树枝,在水池中不断翻滚。道信越看越奇,就把树枝捞起来,顺手插在殿前的香炉旁边。他刚一转身,树枝就发出轻微的响动,不一会儿,就长出了很......
从前,有一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的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
有些人嗜财如命,被称为“守财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守财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攒下一坛金银财宝,为防止被盗,他把这个装满财宝的坛子埋放在一张椅子的下面,可还没等他把这事告诉妻儿,就咽了气。守财奴死后对这坛财宝仍然念念不忘,......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
佛法不束缚在文字、时间、空间里。学佛之人并非天天求佛问卦,请佛满足自己的欲望。佛陀通达五明,智慧圆满无碍,我们只有按佛所说去做,去行,方能感受佛法的不思议处;讨论佛法是迷信或者真实不虚,践行佛法的人才有发言权。如您一直在佛门外张望,......
道明禅师问一僧人:“最近离开了什么地方?”那僧人便大喝一声。道明说:“老僧受你这一喝。”僧人又喝叫一声。道明说:“三喝四喝后做什么?”僧人无言应对。...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
赵州禅师(778~897年),法号从谂,是唐代禅宗名僧,驻锡观音院(今柏林禅寺)。“赵州吃茶去”是禅宗的一大公案,见之于《五灯会元》第四卷。大意是:赵州禅师问新来的僧人:“曾到过本寺么?”僧人回答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
(1)地狱法界:凡是贪、嗔、痴法的人,会在地狱受到极苦惩罚的境界。(2)饿鬼法界:只要嘴巴一张开,里面都是火焰的饿鬼道的生命,进入其口中的任何东西都变成火炭,使其无法吞食。(3)畜生法界:畜生是受报,是因为愚痴,有很少的修持机会,在这个......
唐代有一位怀玉禅师,他就是念《阿弥陀经》念了30万遍,每天念佛号5万遍。他是夜不倒单念佛。你看古人这种修行哪,那真是真修实干。这个怀玉禅师他就一生有一个愿:要上品上生,精进努力。这样到临命终时还真的是佛菩萨遍满,来了很多,有一个菩萨从他......
唐代善导大师,莲宗二祖也。因见道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精勤礼念。旋至京师(今西安),激发四众。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冬亦须流汗,以表至诚。常念佛一声,有一......
《法苑珠林》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隋朝时,洛阳有一位居士,姓王,因为受五戒,所以被称为王五戒。这个人在当地还有点名气,由于他持戒,大家对他很尊重,很佩服,并且还有一点小神通,就是能知道一些即将发生的事。有一天,这个王五戒居士就对别......
佛经中常说:要学会“放下”。正如喝茶交给我们的道理——人生就是两种态度:拿起和放下。拿起,需要一份勇气,但其实放下,需要更多的勇气。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只有该放下时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
唐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赞颂:忌谈世谛,七岁不言。出言即便惊人天,广结净土缘。小儿为钱,各种九品莲。七岁绝未发一言,发言即称世尊号。一见善导西方文,方知净土堪倚靠。钱诱小儿念弥陀,未久道路佛声噪。念佛佛像从口出,有谁闻见不依教。——印......
《大般涅槃经》有四句偈:「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这四句偈的含意是什么?天上的乌云散去,明月自然会显现出来。等于地上髒了,用扫把扫除就会乾净;桌子被灰尘覆盖了,用抹布擦拭就会清洁;身体有了污垢,沐浴后就可以得到身心......
生命从何而来,死后又归何处?这是人类永恒追寻的话题。佛教对生命的看法是“无始无终”,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轮回、五趣流转的枢纽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在六道里轮回,就是靠着“业”这条线来维系生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
材料:菠菜300g,孜然粒1小匙,盐1 2小匙。做法:1 将菠菜洗干净,掰成6cm左右的小段,控掉水,待用。2 锅烧热,下一点油,下入孜然粒,小火炒出香味(此时火大容易把孜然炒煳),放入菠菜转大火翻炒至断生。3 加入盐调味拌匀即可。...
材料:春笋1000g,姜2片,冰糖4~5粒,老抽1 2小匙,生抽1大匙。做法:1 春笋去掉老根和笋衣,切成寸段。水烧开后,加少许盐,倒入切好的笋焯烫8分钟左右,以去除涩味和过多的草酸,捞出沥干水分。...
上海青别称有青菜、瓢菜等,芸薹属。富含纤维及多种维生素,味甜口感好,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材料:糙米、上海青、腐竹、干香菇、姜片。做法:1 在锅中放入泡发好的糙米、干香菇、姜片和适量的水一起熬煮。2 糙米变软的时候加入泡好的腐竹一起煮...
材料:春笋800g,荠菜50g,盐1 2小匙,糖1 2小匙。做法:1 春笋剥掉外壳,荠菜去掉老叶,保留根部。根部是荠菜香味的主要来源,要仔细反复清洗至完全没有泥沙。2 洗好的荠菜放入沸水中焯烫1分钟,捞出来挤掉水分,切成碎末。...
食材:芦笋8根,蒜1头,生抽、花生油、素蚝油各适量。做法:(1)将芦笋洗净,去掉老根,削去底部的老皮,斜切成长段;大蒜剥皮后,拍成蒜末。(2)往炒锅内放入适量的花生油,加入蒜末、芦笋,中火翻炒。(3)芦笋熟透后,加入适量素蚝油、生抽调味,......
菠菜别称有波斯菜、翅根菜,菠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类胡萝卜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被称为「营养模范生」。...
(1)苹果。含有苹果酸,可以加速代谢,减少下身的脂肪;含钙丰富,可减少下肢水肿。(2)葡萄柚。糖分少,富含维生素C,营养价值高,是理想的减肥食品。(3)香蕉。脂肪含量很低,而且含有丰富的钾,可以减少脂肪聚集。(4)木瓜。具有独特蛋白质分解......
猴头菇又叫猴头菌,是中国传统名贵素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远远望去似金丝猴的头,故称“猴头菇”。猴头菇自古以来就是素食珍品,因为有一雄一雌,人们认为它是有灵感的食物。猴头菇是菌类之王,此菜是选用优质、无杂质的猴头菇为主料,配以红......
“素”字本意是指白色细密而有光泽的丝织品,后引申为无酒无肉的蔬菜、瓜果等食物种类。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曾写道:“草素食,谓但食菜果糗饵之属,无酒肉也。”“糗”就是指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素食。食素的行为在我国起源非常早,其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原料:口蘑、芝士碎、纯牛奶、黄油、面粉。调料:盐、糖。做法:1 口蘑洗净切厚片。2 起锅下黄油烧化,加入少许面粉炒至细腻冲入牛奶,勺子不停推炒3分钟出锅待用。3 平底锅烧热放入黄油,倒入口蘑炒至微微发黄,加入奶面,调入少许盐、糖,炒匀出......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