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
有一位沙弥,满怀疑惑地向无名禅师问道:「禅师,您说学佛的人要发菩提心普度众生,但如果是一个坏人,他已经失去做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既然不是人,还要度他吗?」
无名禅师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刻字正反颠倒。
禅师写好后,就问沙弥:「这是什么?」
沙弥回答道:「这是个字,只是写反了。」
无名禅师就问道:「什么字呢?」
沙弥答说:「一个『我』字。」
禅师追问道:「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呢?」
沙弥回答道:「不算。」
禅师道:「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沙弥立刻又改口说道:「算!算!」
无名禅师说道:「既然算是个字,你为什么又说它反了呢?」
沙弥一下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
无名禅师就说道:「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写,主要是你认得『我』字。相反地,如果你本来就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这时有人告诉你那个是『我』字以后,你遇到正写的『我』字,倒要说写反了。」
禅师又接著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在于你必须认识人的本性。当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善恶,甚至于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养心法语
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愈是污泥,愈可长出清净的莲花。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以,不要认定对方是坏人就不可度,要知道坏也是无常的,只要你能让他开启佛性,所谓回头是岸,善恶正反,其实只在一念之间。「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从本性去看,没有一个人不可度,就看你的禅心如何了。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刊于《人间福报》
原文标题:正字与反字
摘自:《星云禅话2》
热文推荐
-
禅宗公案大全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
指月录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
龙树菩萨的故事
龙树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佛教人物,因此关于他的传说也很多。据说,龙树是南印度人,他的母亲在一棵树下将他生下,他的老师姓龙,故取名龙树。龙树天资聪慧,记忆力过人,听人诵经,很快就能倒背如流。他自幼遍学婆罗门教及其它外道经文,到青年时代已是学富五车,名气很大。
-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一名僧可,又名神光,俗姓颐,洛阳虎牢人,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
-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是僧璨大师,又作僧粲,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北齐天保三年,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
精彩文章
-
什么是原始佛教,主要教义是什么?
(王德才) 原始佛教也叫“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从释迦牟尼领导创立佛教到形成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总称。主要教义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佛教典籍第一次结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此时教团较统一,比丘持戒较严,基本上以乞食为生。传播地区主要在古印
-
如何供香?供香的方法
(如瑞法师) 供香之前,应先洗手、漱口,端正威仪,恭敬合掌,眼观佛菩萨光明圣像,思惟佛陀及一切圣众功德,一心诚敬供养,犹如佛菩萨现在眼前一般。接着,举起所供之香令至齐眉,至心称念佛菩萨圣号。正供香时运心观想:愿以此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贤圣,普熏无边世界一切众生
-
怎样把五戒十善落实到现实生活工作中去?
(广行法师) 你可以先把《十善业道经》认真地读一读。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好了,五戒自然就在里面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做,我们要多思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要努力尽量做到。那怎样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教导
-
我们要学会借境修行,不被境所牵
(传正法师)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而产生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特别是对于亲近的人,因为相处时间多,情绪的表达会更加明显。这些人和事,都是我们磨练自己最好的机会。当面对他们而产生情绪时,我们要及时的观照自己,看种种情绪来源于何处,自己当下是否被
-
学佛者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四依法
(理海法师) 1、依法不依人。佛陀告诉我们用三法印来识别正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论说法者名声、地位如何崇高,所说的法只有符合三法印才是正法,才可以依止。2、依义不依语。“义”指胜义谛,或空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就好像无法用语言让盲者了解光
-
无止境的“追求”
(网络)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富甲天下的小国王。他深信今生位高权重,是自己过去生布施,造福的结果,所以他欢喜造福。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