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临终不怕死?
唐朝阿弥陀佛的化身善导大师说过:“凡人临终,须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若得舍此幻身,超生善道,乃是称意之事。”
首先善导大师告诉我们,“须不得怕死”。就像前面优昙和尚提到的,要振作起来,坦荡身心,而不应该恐怖,不要怕死。印光大师《文钞》的“临终三大要”中也提到:这一念害怕死的怕心,最障碍我们往生,所以绝对不能怕死。
一、观修厌离心
当然口里拼命地喊:“我不怕死、不怕死”,这样没用的,实际上仍然怕得要死。要能不怕死,也需要有方法,怎样的方法呢?善导大师这里告诉我们,用“思维修”的方法,就是“常念此身,多苦不净。”
1、观受是苦
“多苦”,首先从“观受是苦”上讲。这个身体是痛苦的根本,没有这个身体你就没有痛苦,因为有了这样的身体,你就这样受种种的痛苦。就像现在我们在新加坡都不能出门,一出门就热得要死,不停地流汗,这就是痛苦。
我刚来这里,这个痛苦感触最深,到现在一个人从来没出过门,不敢出门,一出去的话确实难受。身体是痛苦的根本,不仅佛教这样讲,《道德经》里老子也是这么说:“贵大患若身”,最大的祸患就是身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如果我没有身体,就没有这些过患,没有这些痛苦。一般内外道共同的四禅的修法里,最初欲界再到色界,色界还有光身,还是有身体,但已经不是我们欲界的四大组合的虫聚身;
到了无色界,连身体都没有,唯有一个心识、精神,这才是更自在。有身体,你就被它牵累,因此对于这个痛苦根本的身体,你为什么还要怕死呢?
2、观身不净
“不净”,这是从“观身不净”上讲。要经常观察,我们这个身体,九孔流不净,你又有什么好贪恋的呢?又有什么好怕死的呢?
3、观修无常无我
“若得舍此幻身”,“幻身”这个“幻”字,是从第三方面讲,还要“观心无常”。观心的时候实际上“身”也可以观进去,身、受、心、法四念处,每一个都可以去观。比如身体,你可以观身不净,观身是苦,观身无常,观身无我。
这样“四念处”是分开了修,但实际上“四念处”每一个法上都可以修四个——不净、苦、无常、无我,都可以观的。“舍此幻身”,这个“幻”,既有无常,也有无我的含义;无我,所以它是虚幻、无常、生灭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幻身。
“若得舍此幻身”,这里无常、无我的修法都在里面了,加上前面“多苦不净”,加一起正好就是“四念处”。可见古代这些大德开示的教言,实际上都有非常系统甚深的法义在里面。
二、观修欣求心
“超生善道,乃是称意之事”,现在舍此多苦不净幻身而换得往生西方的莲花化身,就是“超生善道”。“称意之事”,称心如意,最欢喜的事情,哪有比往生西方更美的事情呢?所以你为什么要怕死呢?通过这样的思维修,你就不会怕死。
三、总结
对于临终如何才能做到不怕死,这里善导大师从正反两方面做了开显:“超生善道”,“称意之事”,这是从正面思维,往生西方莲花化身,永无众苦但受诸乐的殊胜利益,你要生欢喜心欣求心,不但不应该怕死,不应该恐惧,你还应该生欢喜心。
这是从正面讲;“常念此身,多苦不净,舍此幻身”,这是从反面讲,通过“四念处”来对治我们的颠倒执著。
——摘自仁禅法师《念佛的修法》讲记
热文推荐
-
为何鬼不敢靠近念佛人?鬼见到念佛人的样子
经里面所讲的:“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念佛的人有四十里光明照身,魔鬼等都不能侵犯,甚至都不能以恶眼来看他,在佛经里面有许多这样的教证。念佛人就是有这样不可思议情况,这些净土宗的祖师相当于现场给我们作证明、作榜样。
-
念佛究竟应该念四字还是六字?
现在佛门里面念佛有一个争论最多的话题,可能就是关于四字、六字了,一些念佛堂也是在这个问题的抉择上没有定解,大家的想法就是不能互相统一。其实关于念阿弥陀佛名号应该四字还是六字,祖师大德有专门的开
-
一念嗔心起,修行人转生为毒蛇
文昌帝君是一个天人,修行非常好,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当然应该没有修行出世佛法,修了许多人天福报。有一世,他托生为汉高祖刘邦和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刘邦宠爱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并且在戚夫人的央求下,还想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的太子地位,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
-
为什么要往生净土?往生有什么好处、殊胜?
为什么要往生净土呢?往生到底有什么好处、必要呢?净土有什么殊胜呢?宗赜禅师在《莲华胜会录文》中,从五方面一条一条地给我们介绍了净土的胜缘。第一个胜缘是“常值诸佛”。“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
-
求佛菩萨加持的方法,你了知吗?
我们在家学佛,在世间难免会碰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只有乐,没有苦;只有福,没有祸,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碰到考验来的时候,你要善用心,善用心的人“无往而非益”!如何善用心?印祖告诉了我们方法。即使碰到像这位居士一样独生儿子死去的灾难
精彩文章
-
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济群法师)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宗性法师)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
什么是众生轮回的因相、果相?
(济群法师)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觉真法师) 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下,就是快乐。有想即有妄,无求便无忧。人,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念头不请自来,杂念太多,人哪有自由可言?放下杂念,人才能获得自由。有的人只学会追求胜利,却没有学会接受失败。有的人只学会得到,却没有学会放弃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觉真法师) 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对人宽容,归根究底,就是对自己的宽容。小肚鸡肠,你不放过别人,到头来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心结让你愁肠百转,心结让你同别人仿佛隔了一堵墙。人,最难解的是心结。只要解开心结,眼前便是一番新境界。有缘顺缘,无缘随缘。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觉真法师)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历史永远是向前的进程。有今天,就有明天,人怎么会没有未来?人能掌握未来。正如同人能反思昨天,总结昨天,规划今天,过好今天一样。未来的根在今天。今天为明天做好准备,今天要准备好明天的资粮,明天不就被你“掌握”了吗?今天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