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五戒、在家菩萨戒的佛弟子上殿时应当搭缦衣。缦衣也是僧衣的一种,同样体现了修行者的庄严和恭敬,它是用两块布缝制而成的,是没有田相袈裟,而一般出家众披的袈裟,是经过横竖割截而缝制的,称为田相衣。缦衣梵名“钵吒”也译作“缦条”,用两幅布做成。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而产生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特别是对于亲近的人,因为相处时间多,情绪的表达会更加明显。这些人和事,都是我们磨练自己最好的机会。当面对他们而产生情绪时,我们要及时的观照自己,看种种情绪来源于何处,自己当下是否被
上香的时候将香点燃(上香以三支香为宜)。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住香杆,大拇指顶住香的尾部,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先双手抬到胸前,香头平对佛像。
1、依法不依人。佛陀告诉我们用三法印来识别正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论说法者名声、地位如何崇高,所说的法只有符合三法印才是正法,才可以依止。2、依义不依语。“义”指胜义谛,或空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就好像无法用语言让盲者了解光
堕入无间地狱是能出来的。《地藏经》就记载一则婆罗门女救母解脱无间地狱的故事。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法时期,有一位婆罗门种姓的女子,她善根深厚,笃信佛教,一心向道,为众人所钦敬。由于婆罗门女修学精进,潜通佛智,暗和道妙,常得龙天护佑。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那么,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在中国,至少自唐代以后,就将按佛经改编成的讲唱文学叫做“变文”,按佛经内容画的画叫做“变相”,亦叫“变”、“经变”。“经变”一词,最早见于完成于公元636年的《梁书》卷54,说梁武帝命人“图诸经变”;而画家就是“一代冠绝”的张繇(或即画史上有名的张僧繇
很多人都觉得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要全部忍受,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然事实并非如此,忍辱不是说什么都逆来顺受,一味的死忍着。这样的死忍,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一触即发,嗔恨心爆发,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晚课又叫晚殿,一般是在每天傍晚时分念佛诵经,但因每个寺院的规定不同,其时间也有所变化。晚课内容主要是念诵《佛说阿弥陀经》、《礼佛大忏悔文》、《蒙山施食》,通常合称为“三堂功课”。
人自从来到这个世间,就预示着将度过与苦为伴的一生。在生命之路上,出生时遭受分娩的危险与痛苦,成长中被可能出现的病痛折磨,期间还会伴随着可能遇到的种种意外事故,还有学业的升跌起伏,事业的不顺都将给人们带来种种痛苦。就算这些苦都能躲开,生命在不知
一、肃立合掌恭敬万有:两足,成外八字形站立。两足跟,相距约二寸;两足尖,相距约八寸。头部端正,面容祥和,口微闭。双掌当胸合十,向外稍倾斜,约30度。双目自然向下微微斜视,目光自然温和的注视中指尖。二、下右手掌开始跪拜:开始跪拜,身体徐徐下移,双
我是一个残疾人,现在在一家小企业里工作。作为一个残疾人活在这个社会太累了,即使我再努力,似乎也得不到认可。不仅要抵御病痛,还得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总觉得或许躺平比较好。去过庙里,大师说我现阶段付出得不到回报,哎不懂。内心觉得好累又好惆怅。
在日常生活和影视剧作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放下屠刀就真的能立地成佛了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佛教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真正含义。什么是放下屠刀立地成
生而为人,要懂得去付出,懂得为人生去规划,去做目标。要把美好留在心间,留在人间。安于现状不往前走,人生失去了斗志,前程就是渺茫的。只有不间断地去进取、学习,努力、坚持,生活才有色彩,人生才有意义。有的人一天天,晃晃悠悠就过去了……
佛教传入中国,由于气候、国情及实际需要等种种关系,原有之三衣不再适用,所以就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原有之三衣仅于礼佛、诵经或集会时,披搭于大袍之外,并依实际情况仅择一衣披搭。 佛教海青
人在世间总会遇到种种烦恼痛苦,许多人想了很多办法,无论是逃避还是争斗,总是难以根治,而烦恼多了,性格变得烦躁,身心难以安乐。究其根源则在于众生常有好争胜负之心,胜则乐之,负则苦之,总是在不断胜负中让身心轮回为烦恼之奴,一生受苦。
农历十一月十七是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在汉传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净土法门也是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我们向往极乐世界,首先因为那里有弥陀的正报庄严,可令凡圣同居,三不退转,让我们永离轮回之苦。其次,极乐净土也具有无比殊胜的依报庄严
为什么要广结善缘?因为你不知道头顶上哪片云朵会下雨。不花钱,能不能做到广结善缘呢?在《杂宝藏经》中,佛陀说,有七种善缘,不需花费一分钱,还能获得无量的福报。一、眼施——眼里充满善意地看别人。二、颜施——与别人相处时,脸上保持微笑。
马鸣菩萨又称作马鸣比丘、马鸣尊者,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灭度五六百年以后出世的一位大乘论师。根据《马鸣菩萨传》记载,他是胁尊者的弟子,最初在外道当中出家,才识过人,能言善辩,傲慢好胜。胁尊者知道他善根深厚,为了度化他皈依佛门,特别从遥远的北印度来到他
人生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身边的人也来来往往。经历了人走茶凉,看透了人情冷暖,也就渐渐懂了:时光一去不复返,人心也不会一成不变。都说,情靠人建,心靠交换。人与人之间,最长久的关系,一定是相互的;最稳固的感情,其实都是相对的。
修学净土的善友们都知道往生极乐是修学的最高目标,希望自己能够早得往生,不受世间诸苦。但是,佛又告诫在此世间修学善法远胜于在极乐世界。如《佛说无量寿经》:“汝等于是(世间)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许多挫折和低谷。每当人们遇到困难或是烦恼时,都会喜欢到寺院里走一走、拜一拜,祈求能够得到佛祖和观音菩萨的帮助。拜佛,固然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好的慰藉,让内心更加安定和丰盈。但人这辈子,不靠他渡,而是需要自渡。
我们可以用菩萨的功德跟我们凡夫做对比,菩萨的功德“离盖清净,无厌怠心。”(《无量寿经》)菩萨远离五盖,内心清净,在修法利益众生的时候不会有厌怠心。找一找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不清净、有厌怠心的原因。
济群法师说过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管不住自己的人,总爱去管别人,以此转移管不住自己的遗憾。是这样的吗?我们去管别人的时候,都是有道理的,都是为他好,都是一片好意!”仔细想想,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去管别人,就真的是一种慈悲吗?
赵州和尚的德号叫“从谂”(cóng shěn),他生活的时间是公元七七八年到公元八九七年,活了一百二十岁,正是中国的中晚唐时期。由于赵州和尚年龄大,在禅学方面造诣很深,并且树立了独特的禅风,所以人们都尊称他“赵州和尚”,他的本名反而很少有人知道。一说“赵
《吉祥经》云:“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经中所说的“八正道”,正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乃至解脱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若能认真学习、思惟与应用,不仅能做一个智慧明理的人,还会收获今生乃至后世的幸福和吉祥。
什么是“庄严国土”?佛的国土一般称为净土,是佛居住的地方,也是大乘佛教徒追求的清净之所。它是佛教的理想国,是最好的生存环境。佛教对净土的描绘,体现了它的生态观,它对理想居住环境的设想。大乘佛教认为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佛,每个佛都有它自己居住的地方
有一种美丽要用心去感受,有一种幸福要认真回味,有一种感情我们将隐忍于怀,久久不愿讲出来,那就是平淡。因为平淡是真诚,平淡是深沉,平淡是安静;
阿逸多,即中文的“无能胜”,是此菩萨的名,他姓“弥勒”,译义为“慈氏”,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为什么称为“慈氏”?因为他在过去世发心出家,对一切众生,特别仁慈,而且也修得慈心三昧的缘故。“无能胜”见玄奘大师所译《称赞净土经》中。据《悲华经》上说:
“晴天时爱晴,雨天时爱雨。”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做起来却没想象中容易。晴天时,阳光明媚,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但也有人嫌弃太阳的燥热。到了雨天,阴沉沉的天气,湿漉漉的道路,被淋湿的衣物,也很不讨喜。如果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扰乱了原本的计划,难免更会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